网上配资门户网站
文 | 新质动能,作者|沐风,编辑|时楠
曾几何时,靠着给苹果打工,立讯精密、歌尔股份、蓝思科技这"果链三巨头",一起吃尽了消费电子的红利,度过了他们的黄金 10 年。它们的市值也一度突破千亿,风光无两。
然而,花无百日红,躺着赚钱的日子似乎到头了。"果链三巨头"纷纷开始寻找新出路。
最近,歌尔股份分拆的子公司歌尔微电子,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,加速冲刺上市。
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声学传感器供应商,每年靠着给苹果供货就能赚几十亿,日子过得相当滋润。但它不仅放弃了 A 股,转战港股,招股书里字里行间还透露出一股浓浓的"去苹果化"焦虑。
如今到港股融资,究竟是"果链"巨头们的未雨绸缪,还是一场迫不得已的集体自救?
放弃 A 股,转战港股
歌尔微电子的上市之路,走得并不顺。
早在 2020 年 11 月,歌尔股份就曾高调宣布,要将歌尔微电子分拆到 A 股创业板上市。但计划赶不上变化,到了 2024 年 5 月,因市场环境等因素,歌尔微电子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,A 股之路戛然而止。
仅仅四个月后,歌尔股份就宣布了新计划:不跟 A 股玩了,我们去香港。
然而,港股的路也没那么好走。今年 1 月,歌尔微电子首次递表港交所,结果等了 6 个月也没等到审核通过,申请材料自动失效,只好在本周一再次递表。
这家如此着急上市的公司,到底是什么来头?
实际上,歌尔微电子是传感器领域的"隐形冠军"。
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,以 2024 年的销售额计算,歌尔微电子是中国第一、全球第五大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。在传感器这个更细分的领域,它是全球第四大供应商。
尤其是在声学传感器(比如手机和耳机里的话筒)这个赛道,它更是绝对的霸主,占据了全球 43.0% 的市场份额,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。
它的客户名单也星光熠熠,覆盖了全球前九大手机厂商,累计服务了 126 家直销客户。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,歌尔微电子的解决方案已超 400 种,广泛搭载于智能手机、智能耳机、VR/AR 设备、智能汽车及智能家居等约 30 种智能终端。
但漂亮的成绩单背后,也藏着致命的"阿喀琉斯之踵"——对单一客户的极度依赖。
招股书显示,歌尔微电子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常年超过 70%,而其中仅"客户 A "一家,就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。报告期内,来自客户 A 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56.1%、49.4% 和 62.3%。
这个神秘的"客户 A "是谁呢?招股书里给出了几条线索:一家 1976 年成立的美国上市公司、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、2024 年在消费电子行业市场份额约 20%。答案,已经呼之欲出——苹果。
说白了,苹果打个喷嚏,歌尔微电子可能就要得重感冒。这种过度依赖大客户的模式,对于任何一家寻求独立上市的公司来说,都是一个风险点。
为何还要"另起炉灶"?
尽管对苹果的依赖症很严重,但不可否认,歌尔微电子的赚钱能力相当不俗。
从营收来看,歌尔微电子在 2022 年和 2023 年保持在 30 亿级别,到了 2024 年,更是大幅增长 51.2% 至 45.36 亿元。今年一季度的增长势头依旧强劲,收入同比增加了 54.4%,达到 11.20 亿元。
利润方面,歌尔微电子的年内利润由 2023 年的 2.89 亿元,增加到了 2024 年的 3.09 亿元;今年一季度的期内利润,也同比增长了 55.3%,达到 1.16 亿元。
在技术研发上,歌尔微电子也舍得花钱。公司的研发费用从 2022 年的 2.59 亿元、2023 年的 2.64 亿元,增加到了 2024 年的 3.26 亿元。
截至今年 3 月,歌尔微电子共持有 1825 项专利,其中包括 738 项发明专利,涵盖了材料研发、芯片设计、封装测试、软件算法及系统设计等所有关键环节,是中国同行中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。
在生产上,歌尔微电子在潍坊、荣成、青岛及越南经营着四个主要生产基地,总解决方案设计年产能约为 24 亿件,规模庞大。
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背靠苹果这棵大树,日子过得挺好,为什么还要如此大费周章地分拆上市,甚至给人一种急于"另起炉灶"的感觉?
答案,就写在这次 IPO 的募资用途里。
根据招股书,歌尔微电子募集来的钱,除了巩固现有业务,最重要的就是用于战略性投资和收购,并且明确指出了三大新方向:汽车电子、智能家居、工业应用及医疗健康。
这已经不是暗示,而是明示了:歌尔微电子不想再只当苹果的"打工仔",它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第二、第三增长曲线,摆脱"苹果依赖症"。
"果链三巨头"会师港股
蓝思科技、立讯精密、歌尔股份——这三家曾经在"果链"赛道上狂飙的头部玩家,如今,正不约而同地释放出一个信号:"去苹果化"的战略转型。
这三家企业,曾因苹果而走到一起。它们都是消费电子领域最核心的代工力量,曾借着 iPhone、iPad、AirPods 等产品的全球爆卖,实现了十余年的爆发式增长。可以说,苹果给它们打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,也带来了高速扩张的"黄金十年"。
但十年河东,十年河西。在如今全球电子消费趋于疲软、产业链重构、对单一客户依赖风险加剧的大背景下,这三家企业,也来到了各自命运的十字路口。
如今,"果链三巨头"各有各的算盘:
蓝思科技抢先"上岸",成功赴港上市,想要把精密制造能力,拓展到车载电子等新领域;
立讯精密刚刚官宣,准备冲刺港股,意在通过融资和股权激励工具,深挖产业链,打穿上下游;
而歌尔股份则另辟蹊径,计划将旗下微电子业务独立上市,重点布局 AI 智能硬件与高增长的新场景 ......
先看蓝思科技。2025 年 7 月 9 日,蓝思科技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。对它来说,这是一次翻篇——不再只是苹果的屏幕玻璃供应商,更要成为车载电子与精密结构件的新玩家。
此次赴港上市进度极快,从递交申请到正式上市只用了 100 天。蓝思全球发售 2.62 亿股,发行价 18.18 港元,募集资金达 47.68 亿港元,港股散户认购更是高达 462 倍,国际配售也拿下 16 倍超额,市场热情可见一斑。
业绩也撑得起这个场面。2024 年,蓝思科技营收 698.97 亿元,同比增长 28.27%;净利润 36.24 亿元,同比增长近 20%。值得注意的是,它对苹果的依赖已经明显下降:2022 年时,苹果贡献了公司 71% 的收入,到 2024 年这一比例降至 49.5%。这正是蓝思押注车载新方向的重要背景。
而立讯精密也没闲着。就在蓝思上市的前一周—— 7 月 2 日晚,立讯官宣,计划发行 H 股,进军港交所。
立讯的目标更大:想借此机会全面提升全球化能力、打通技术研发、吸引海外高端人才。港股市场灵活的股权激励制度,能为它在海外招人、留人提供更好条件。
立讯的底气也来自它的基本盘。2024 年,公司实现营收 2687.9 亿元,同比增长 15.9%;净利润 133.7 亿元,同比增长 22%。这份数据说明,即便在消费电子趋冷的大背景下,它依然能稳住阵脚,持续扩张。
相比之下,歌尔股份则选择"放飞"子公司——让歌尔微电子单独赴港上市。方向聚焦在 AI 智能硬件、半导体等新兴业务。这既是业务结构的优化,也是对下一个风口的卡位。
歌尔微电子在 2025 年 7 月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。从进展来看,歌尔的节奏虽然不如蓝思那么快,但方向清晰,野心不小。
结语
苹果撑起了它们的黄金十年,也构筑了它们的增长天花板。
在供应链全球重塑、新技术范式迁移的背景下,"果链三巨头"必须告别舒适区,主动出击。
于是,蓝思出海、歌尔拆分、立讯谋变,三巨头在用不同方式寻找第二增长曲线。
依赖单一客户的时代正在终结网上配资门户网站,新的产业格局将由更强的自主能力、全球化视野决定。不是"去苹果化"有多明智,而是不转型本身,已成为最大的风险。
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